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专区

刍议新闻舆论监督推动政策落实落地的作用——以“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报道为例

发表时间:2025-03-10 15:58:28 来源:品牌专区

  题、回应关切、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有效守护了“舌尖上的安全”,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撑,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舆论监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新闻媒体要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要积极关注报道,及时解疑释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声音,坚守舆论监督阵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使命。新京报社坚持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对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人民群众反映的明显问题,进行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切实把民生调查报道转化为推动处理问题、改进工作、落实政策的建议和举措。2024年关于“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的报道就是一例。

  本文以这一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典型报道为例,透视新闻舆论监督在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方面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探讨科学、有效做好舆论监督报道的思考与启示。

  2024年5月,新京报记者在进行了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有的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可食用的糖浆、大豆油等,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而且,为了节约开支,罐车在换货运输时不清洗罐体,有的食用油厂家也没有严格把关,不按规定去检查罐体是否洁净,造成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

  7月2日,新京报刊发《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报道,在社会上引发较强反响。

  7月6日,中储粮集团公开发文表示,7月2日要求下属油脂公司开展排查,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对于检查发现存在违反相关规定的运输单位和承运车辆,立即依法终止运输合作,并列入集团公司服务采购“黑名单” 。

  7月9日,国务院食安办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

  8月25日,国务院食安办通报了对“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问题”调查处置情况。

  2024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4917-2024《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卫生要求》,并将于2025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回顾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记者之所以能发现这一问题,新闻人的责任意识是前提,群众的关切是信号。

  据记者调查,5月21日上午,一辆罐车驶入河北燕郊的一家粮油公司。一小时后,这辆罐车满载30多吨大豆油驶出厂区。而就在3天前,这辆罐车刚刚运送了一车煤制油到河北秦皇岛,卸完货后并未清洗储存罐,直接装载了食用大豆油。

  为调查取证,新京报记者历时一个月,先后前往天津、宁夏银川、河南开封、河北邢台、秦皇岛、江苏淮安、南京等10多个地市,追踪多辆油罐车,驱车里程超过8000公里。调查完成后,记者又先后咨询10多位专家,最终完成稿件。

  油罐车相关话题在微博一经发出就引发广泛关注。截至2024年8月,@新京报 油罐车事件运营共发布相关博文10篇,单条微博总阅读量超6000万,3个话题登热搜,累计线亿。话题#记者调查罐车运输乱象#登热搜第十位,线万,单条微博阅读量破千万,视频播放量破1400万;话题#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登热搜第十位,线万,《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文章阅读量约240万。

  从中得出启示:舆论监督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如何找准问题,群众的关切就是信号。只有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走基层、强四力,深入一线摸实情,才能发现诸如行业乱象、制度漏洞等“痛点难点热点”,才能连“天线”接“地气 ”,有效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这一事件中,食用油与我们正常的生活紧密关联。记者采访专家了解到,煤制油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其中含有的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分对人体健康有风险,长期食用可能导致中毒。如果运输食用油的罐车继续运输其他化工液体,其风险更是难以预料。正是基于媒体的责任感,以及公众对罐车混装乱象的担忧,这一报道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社会广泛关注又促进了社会监督。新闻报道的传播力使舆论监督问题成为社会热点,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在复杂舆论场中发挥“安全阀”“助推器”作用。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舆论监督的必要条件,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监督、群众监督,必须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落实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舆论监督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不应停留在问题表面,怎么样开展科学监督、建设性监督,考验记者的政治素养及深入调研能力。

  为了深挖事件背后的原因,新京报记者深入追踪调查发现,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已是一段时间业内公开的秘密。

  在食用油运输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和法规,以及《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生产卫生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器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或有异味的物品一同贮存运输。”但一些企业和个人违反基本常识,不顾道德底线月初,新京报记者以运输食用油的名义致电某粮油集团,一名工作人员称,他们不要求食用油专用罐车,“罐体需要保持干净整洁,工人在装油前会验罐。”多名罐车司机却透露,这家粮油公司验罐时并不严格。另一家粮油公司销售经理表示,原则上运输食用油需要专用罐车,但罐体只要有“食用油专用”字样就行。他强调,合同约定的都是买家自提,罐车也是由买家雇来,食用油装上车之后,其品质他们不负责。

  正是基于深入调研,挖掘出行业乱象背后的原因,食用油生产厂商把关不严,相关监管存在短板,引发了社会对有关问题的反思。

  发现问题盯住不放,不断取得实在成效,这是舆论监督的生命力所在。针对暴露的问题,报道提出建议,希望监管部门督促食用油生产企业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把关罐体清洗环节。同时,尽快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规范措施。通过舆论监督,推动了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从中得出启示:舆论监督报道,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开展建设性监督。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核心在于“建设性”,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记者不断的提高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在深入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问题看得更全面、更准确,监督报道就更能切中要害,这样既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重要参考,又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维护好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和团结稳定的局面为落脚点,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倡导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新闻舆论监督不是火上浇油,而是绝薪止火,处理问题、改进工作、推动落实才是最终目的。

  “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报道刊发后,国务院食安办联合多部门组成调查组,严厉打击,严肃问责,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全链条清理排查,严格落实食用植物油运输专车专用,以 “零容忍”态度严处重罚各类违法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加强全链条管理,健全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2024年8月25日,国务院食安办通报了“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问题”调查处置情况。联合调查组经调查核实后认定,罐车混运食用植物油事件性质极其恶劣,违反基本常识,践踏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是典型的行为违法犯罪。对运输企业、车主、司机、购买企业、生产企业等各环节责任主体进行详细核查,依法对涉事7家企业给予行政处罚。对涉事地区的公职人员存在的失职渎职不作为问题,由当地纪检监察机关介入调查,严肃问责,强化了监管责任。

  助力精准施策,促进标准制定。在舆论监督报道推动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新版《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卫生要求》,该标准界定了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的术语,规定了散装运输容器基本要求、清洁、维护和管理,运输作业,记录等卫生要求,对运输罐车的清洁、检查、装运记录等方面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从制度层面保障了食用油运输的安全。

  从中得出启示:新闻舆论监督要找准火源,及时救火,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可靠有效的方法,让舆论监督报道起到更好的社会约束作用。因此,要求新闻媒体充分的发挥专业优势和渠道优势,从始至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真正使舆论监督成为察觉缺陷、化解矛盾的利器,有效提升舆论监督水平,来保证监督效果。

  不容忽视的是,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大背景下,舆论监督的长期性、复杂性前所未有。这对主流媒体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工作,既要主动拥抱新技术,构建问题收集、反馈的新平台,也要形成适应互联网传播方式、传播语态的多元化产品,打造立体传播新矩阵,不断的提高舆论监督影响力。

  总之,新京报“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的报道案例表明,新闻舆论监督直面问题、回应关切、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有效地守护了“舌尖上的安全”,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这样科学、有效的舆论监督能够敏锐地捕捉问题,有力撬动政策“杠杆”,为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撑,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