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广袤森林要粮油
发表时间:2025-01-05 11:29:25 来源:企业资讯
国家林草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林种植培养面积达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14亿多人民人均超过140公斤。森林食物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农产品,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为我国粮食安全打足了底气。
“我国森林食物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家林草局改革发展司司长王俊中说。
据介绍,森林食物涵盖“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目前,我国木本油料供给多元化,还有橄榄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多种木本食用油。以油茶、核桃、油橄榄等为主的木本油料林,面积达1.8亿亩,油料产量达968万吨。
除此之外,新兴森林食物异军突起,竹笋、香椿等森林食品种植培养面积约7000万亩,产量1200多万吨。森林特色食品、木本调料、木本饮料等新产品发展方兴未艾。林下种植养殖提供林禽约49亿只、林畜5000余万头,还有林粮、林菌、林果、蜂蜜等大量高品质的绿色食品,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
开发森林食物,既能做大森林“粮库”,又能充实森林“钱库”,是推动“两山”转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全国2800多个县中,有2400多个县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致富。
吉林省林下人参产业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吉林省林草局副局长李东友和记者说,吉林省围绕林下宜参林地管理、优良种子培育、人参产品研制、质量品牌打造等环节,开发出五大系列1000多种产品,培育出全国知名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目前,吉林省林下人参种植总面积达到116.5万亩,年产量781.8吨,产值接近100亿元。
类似的森林开发案例,在各地还有不少。通过大力开展森林科学经营,在提升森林质量的同时,为林下参种植创造充足空间和良好条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具体来看,在品种资源利用、单产提高以及精深加工方面,仍有发展空间。我国木本植物8000多种,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超过500种,目前开发利用的品种比较有限。全国经济林低产低效林比例在50%左右,亩均产量低,比如油茶每亩产油只有12公斤,而高标准油茶林亩产油可达40公斤。经济林深加工率不到30%,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挖掘。比如杏树,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杏仁可加工食用油、饮料;利用气化多联产技术,1吨价值700元的杏壳可转化为价值2500元的电能、热能、活性炭和木醋肥料等产品。
此外,森林食物生产环境好、营养成分高,符合新阶段健康营养消费需求,日益成为人类餐桌上的消费新宠,消费升级潜力很大。
以油茶为例,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油茶产业分会副理事长熊维政表示,我国油茶产业亟待破解3个难题:一是油茶种植培养面积小、生长周期长,8年至10年才能进入收获期,导致种植成本高,与普通大宗食用油价差较大,加大了市场销售难度。二是缺乏叫得响的品牌,产品缺乏品牌引领。三是科技投入不足,良种推广和优质资源培育力度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低。
其实,我国存在着众多优质油茶资源,比如河南省新县沙窝镇刘湾村付洼村民组百年以上的古油茶树单株产量惊人,其中一棵约300年树龄的古油茶树单株产量达235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优质油茶目前还未得到大面积有效开发。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油茶、油橄榄、仁用杏、林下浆果等一批森林食物都被列入,意味着林草部门将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向森林要食物大有可为。
国家林草局要求,新造木本粮油林全部使用优良品种,适度扩大种植培养面积;加大低产低效木本粮油林改造力度,分类施策提升产量质量。在木本粮油生产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建设一批高标准基地。鼓励各个地区以林下种植、养殖为重点,建设一批林下经济基地,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此外,还要用好财政资金,支持木本粮油林营造改造、林木良种培育和技术推广。加强林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森林食物生产条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长周期、低利率的特色金融理财产品,引入金融活水,支持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鼓励林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协同发力,突破轻简化栽培、机械采收、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森林食物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高的附加价值产品。
截至2023年底,全国油茶种植培养面积已达7300万亩左右,种植培养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有200个,茶油年产量80多万吨,约占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量的7%。2022年12月份,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加快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统筹考虑15个适宜种植油茶省(区、市)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历史、现状、潜力等因素,按照核心发展区和重点拓展区布局油茶发展任务,力争到2025年实现茶油产能达到200万吨。
王俊中透露,将通过林业草原改革发展资金支持实施中央财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政策。由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遴选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奖补项目,支持打造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和高地,目前已实施示范奖补项目14个。“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践行大食物观,‘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加快推进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森林食物供给能力。”□ 本报记者 黄俊毅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培养智能育种人才,推动育种技术革命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智慧农业,引领农业发展新时代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孔照胜:以学促干重实践 产教融合谋发展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